
尼赫鲁大学的《印度外交政策》课堂上,藏着印度外交的核心密码。这所印度顶尖学府的讲台,不教如何深耕合作,反倒主打"低成本高效给咱们添乱"的实操技巧,而上海合作组织与金砖国家,正是这套技巧的核心演练场。
事实上印度的外交哲学,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“权力政治”不谋而合,但又带有浓厚的南亚实用主义色彩。对他们而言,国际组织从来不是纯粹的合作平台,更不是理想主义的温床。用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那句广为流传的话来形容,就是:“你若不在餐桌上,你就可能出现在菜单上。”这句话,某种程度上,道出了印度国际参与的根本动机,确保自身不被边缘化,始终保持发言权与影响力。 在上合和金砖这两张国际“餐桌”上,印度的身影尤为突出。上合组织,对印度而言正规在线炒股配资知识门户,是一个必须在场的场合,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其核心安全利益。这里有它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中国,也有历史宿敌巴基斯坦。反恐、区域安全、地缘政治平衡等议题,无不在此交织。
金砖国家,则代表着新兴市场的力量,是获取发展红利、拓展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渠道。既然有如此重大的战略考量,即使理念不尽相同,甚至矛盾重重,印度也绝不会轻易离席。因为一旦退出,就意味着主动放弃了获取信息、施加影响的机会,无异于自断喉舌。只有身处“餐桌”之上,印度才能随时有机会“掀翻盘子”,或至少,确保盘子里的菜,不是它自己。 在上合组织这片场域,印度扮演的角色,可以说是一个精明的“制衡者”。其核心逻辑是:既然无法主导,那就尽可能地分散和削弱主导权。印度内部对中国和巴基斯坦始终抱持着高度的警惕,将两者视为其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威胁。因此,对于上合组织内任何可能导致中国影响力过大、或中巴合作进一步深化的举动,印度都会本能地加以阻挠。
我们看到,在一些上合会议中,印度常常扮演着“磨蹭者”的角色,拖延会议进度;在反恐演习等敏感合作议题上,也时常表现出不配合的态度,阻挠协调进展;至于一些区域合作提案,尤其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或经济一体化,如果印度认为这些提案可能间接巩固中国在亚欧大陆的领导地位,否决票几乎是必然的。 这背后,并非完全是技术性分歧,而更多是印度战略意图的体现:哪怕搅黄了集体事务,也不能让中国在其中“说了算”。这种心态,在2025年印巴空战之后表现得尤为明显。印度试图通过在上合内部的这种“搅局”姿态,来对中巴日益密切的战略合作施加压力,以此作为对其地缘政治困境的一种回应。
而在金砖国家这个舞台,印度的表现则更为复杂,可以概括为“既想吃又砸锅”的矛盾体。金砖国家,本意是新兴经济体抱团取暖,共同推动国际秩序多极化,尤其是在金融领域,本币结算和“去美元化”是其重要的议题。然而,印度外长却明确表态,印度“从未寻求削弱美元”。这番话,简直给金砖内部的去美元化努力泼了一盆冷水。 其实,这并非印度对美元的“忠诚”,而是其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。印度尽管经济体量庞大,但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,除了海量的人口红利,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支柱性出口产品。这意味着,即便金砖内部建立起一套新的本币结算体系,印度也难以从中获得实质性的巨大收益。相反,贸然与美元体系切割,反而可能带来额外的风险和成本。
因此,印度的姿态便变得十分清晰:享受金砖所带来的新兴市场资源、国际话语权等好处,同时,对于任何可能触及其核心利益、或自身难以受益的提案,尤其是像金砖货币这样可能改变全球金融格局的重大议题,印度都会毫不犹豫地投下反对票。它要的是分一杯羹,但绝不希望游戏规则由别人来制定。 这种骑墙立场,在特朗普威胁对挑战美元霸权的国家征收重税时,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印度既不想得罪美国这个重要的经济和安全伙伴,也舍不得放弃金砖所带来的潜在利益。它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,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。 印度的这套“餐桌策略”并非仅仅局限于国际组织内部,它更深刻地反映在其具体的地缘政治博弈中。在印度看来,“边境、台湾、西藏、南海”构成了其与我们较量的四大核心战场。这不仅是地理上的划分,更是战略层面的布局。
其中,南海对印度而言,具有尤其重要的战略意义。它被视为印度“东进政策”的关键一环,是其影响力向东扩展的必经之路。通过在南海问题上的介入和姿态,印度不仅试图制衡我们在印度洋-太平洋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,也旨在向国际社会展示其作为一个地区大国的存在感和行动力。 但是说到底,印度的外交策略不过就是一套高度实用主义的“精算外交”。它不拘泥于意识形态,不执着于表面上的“合作共赢”,而是深刻理解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,并将其运用到极致。通过“不在餐桌上正规在线炒股配资知识门户,就会出现在菜单上”的生存哲学,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精打细算,巧妙周旋。
领航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